“学会学习”从学会阅读开始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2018年09月30日 17:13

财经

余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48-02

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把课上完”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习惯于将自己的思想生硬地传递给学生。殊不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取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作为学习者理应学会自主学习,而学会学习理应从学会阅读开始,可以说,阅读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其它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一方面,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另一方面,教材的变革(由《思想品德》变更为《道德与法治》,变化的不仅仅是教材名称!)对学生把握、理解教材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阅读作为教与学的必要环节。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下面,说说我学来的、自己实践的一些阅读方法与同仁們商榷。

一、悬疑阅读——明方向

叶圣陶有言道:“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做题目”“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的题目来。”也就是说,阅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阅读方向,要善于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使阅读变成一个有独立思维的、有批判性的的过程,这样往往事半功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亦然。有一定政治课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本学科设问也有个经典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带着这三”W”阅读能有所获。

一般情况下,我在课前会要求学生自行设疑导读,自问自答。学生先读这节课的课题、框题、目题,然后快速通读全文,回答问题“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分成几部分?”然后,以每个目标题下的内容为单位,进行阅读,分别回答下列问题:“这一小节主要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哪些是观点?哪些例子?先讲例子还是先讲观点?)”“观点分成几部分?(定义、概念、意义、作用、影响等。哪句话是最重要的?请画出来)”“例子是如何证明或对应观点的?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每个目题的内容都阅读完后,回顾一下全文,回答问题:“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每部分是如何构成整节课的?”针对某句话读不懂、审题偏题、抓不住重点等,尤其是抽象的定义、概念等,可以这样做:简化长句,析出这句话的主谓宾。主谓宾中,每个字词都理解吗?不理解,先弄懂分析定状补,析出这句话的条件、限制、适用范围等。此外,《道德与法治》教本里还有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等栏目,这些是对正文的疑难问题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解析、深化,这些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来解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探索、获取、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

二、擒王阅读——抓关键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阅读也要抓关键。何为关键?目录、课题、框题是关键,可整体感知所学内容;厘清每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结构是关键;重点词、核心句是关键,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经。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划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如《单音与和声》一框题中关于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的阐述:“面对冲突,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这段话中只要抓住“服从”“理解”“反思”这三个关键词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也能帮助记忆。

三、情境阅读——“定角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心智活动,阅读者往往会将自身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带进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产生自己的观点、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贴近学生”原则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来看,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处理的事情,事关学生的成长,无可回避。因此,教材强调活动行学习方式,如“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学生原有认知,以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思考。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切记“勿忘我”做到时刻“有我”而非“忘我”,切己体察,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阅历、去体验文中的意味。要明白,自己就是教材人物中的主角,是“我”、“我们”。只有真正融入于教材的各种情境中,才能更深透地领悟教材阐述的事例,明白每一次的学习都与自身息息相关。阅读过程中,多思考“我为什么?”“我怎样做?”这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这样做有何意义……”如在《节奏与旋律》中学习关于如何排解角色冲突的烦恼的问题,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你遇到过什么角色冲突?当时你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你认为你能否处理的更好些?再问其他同学,如果是你遇到类似烦恼,你又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感受、去体会、理解。

四、迁移阅读——散思维

《道德与法治》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材最后均以“扩展空间”结束,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学以致用,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更需要树立“社会大课堂”的大教育观,培养提升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通常我会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首先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扩展阅读视野;第二,举办课前3~5分钟新闻评说,直面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要求用所学与将学的知识对自己选择的话题进行评述讲演。这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己去探寻社会生活问题与所学相关知识点的契合点,培养阅读思维的独立性;第三,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由此及彼地思考,即纵横阅读、迁移阅读。“纵”是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横”是现实社会、生活里实际发生的具体事件;最后,效仿“茶馆式”式教学,在阅读之后我会要求学生合上书,与同桌、小组复述阅读所获、交流阅读所得。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维,这期间,我也参与部分学生的交流中去,通过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聊课”是我的教学风格,不拘泥于教材顺序、教学环节)通过上述方法,还是能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课后死记硬背,应用时手足无措、答非所问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有必要强调的是,阅读能力的提升,没个几年的坚持实践,是不可能看到明显成效的。分享一句德谟克利特的名言——“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同理,当老(下转254页)(上接248页)师的,不要企图自己无所不能,否则你将一无所获。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那么功利,看不到效果就不去做。我们能做的就是,教给他们方法,督促他们养成习惯。如果一些学生真的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我想,他长大以后有觉悟的话,回头都会一直感激我们,感激我们帮助他掌握了人生一项重大技能。

1.生活周刊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生活周刊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生活周刊",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生活周刊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生活周刊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