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2018年10月11日 15:00

财经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取向的新兴学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提出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培养积极体验为途径,以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为抓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以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为主、咨询为辅的立体交叉式模式,促进广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 大学生 ;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1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日益激烈,如何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取向的新兴学科,因此,我院将其作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提出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培养积极体验为途径,以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为抓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以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为主、咨询为辅的立体交叉式模式,促进广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一、构建网络,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

1.健全三级网络,完善机制建设

我们在学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是一级网络,由多名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组织和开展全院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如讲座、活动、咨询辅导等。二级网络是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员,指导落实本系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定期讨论学生心理情况,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进行心理教育。第三级网络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让朋辈自助辅导深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助人自助。心理素质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覆盖率。

2.健全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们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强调积极预防的理念,建立了预防干预的六大制度。即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访谈制度、六类困难学生排查制度、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制度、特殊问题情况通报与定期汇报制度、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定期召开特殊学生专题研讨制度,确保积极心理实现的安全底线。

3.以研促教,提高工作水平

虽然对于积极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认识,但目前相关的整体性、实证性研究缺乏,促使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研力度,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全面构建积极心理教育网络。几年来,我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指导,编写了《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成就积极人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手册,出版了心理健康课程教材。

二、搭建载体,以培养积极体验为途径

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所以,我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为途径,增强积极取向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1.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健康人更健康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心积极组织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基础上,又开设了《情绪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电影与人生》、《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成功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团体工作坊的形式,以专题引领展开,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主题讲座为切入点,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群体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开办各种心理辅导系列讲座。例如我们开设的“追求阳光心态,享受美好未来”,帮助学生在健康活动中提升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追求;“与新生谈学习心理”,在引导新生了解和计划大学学习生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邀请省内著名专家教授开设“健康自我,助人自助——与寝室长谈心理调适与助人”等讲座,改善认知模式,加强情绪管理,建立开放型的人际关系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3.以多样活动为重点,通过体验激发积极品质

学生活动平台的搭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是拓展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台。如:心理游园活动、心理调研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朋辈辅导活动、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海报设计大赛、心理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在活动中我们坚持不为活动而活动的原则,注意挖掘每一个活动背后的潜在价值和内在底蕴,让广大同学做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推动同学们在投入活动过程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个体潜能得到激发,促进他们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

三、培育特色,以营造积极文化氛围为抓手

我院定期组织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营造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氛围,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逐步形成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

1.心理游园

以“张开心的翅膀”等为主题,我院面向全院师生多次举办心理游园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相互沟通理解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心。

2.素质拓展活动

每年5月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形式新颖,内容贴近需要,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投入,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心理热潮,得到了浙江在线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3.21天不抱怨活动

通过每个同学领取一个紫手环,一旦带上手环就承诺自己不再抱怨,养成正向思考、积极行动的“不抱怨”习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4.朋辈辅导活动

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疏远,沟通障碍等问题,举办了多次朋辈辅导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开发心理潜能,增进自我认识,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措施,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我们正努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措施,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在積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2]朱翠英 胡义秋.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必然性及其模式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4

[3]陈银平.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7

[4][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 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俞婷婷(1981—),女,浙江新昌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现任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endprint

1.生活周刊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生活周刊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生活周刊",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生活周刊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生活周刊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