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探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2018年10月16日 20:39

生活

林春兰+汪君+吴佳琳

【摘要】大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接近100%,而“互联网+”又具有信息共享、移动化等特点,为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契机。文章通过对广州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施的关键点并分析证明其能被广泛接受并且有实施的必要性,探索一种方便、有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更好满足大学生党员教育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建设;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88-02

根据发放的问卷显示,目前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之上。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党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时俱进地利用新的工具和方式进行党员教育管理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研究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经济、社会、生活及学习等各个领域,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建设工作和信息化时代特征开始有机紧密结合起来。但“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设想阶段。

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存在问题的宏观概括层面,例如向阳,姜俊,周立红三人研究的《大学生党员素质与培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没有针对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做过的同类课题有曾碧辉的《“互联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和宋嵩《基于“互联网+”时代浙江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创新教育研究》,但是仅仅根据互联网发展特点对党员教育提出了一些设想,并没有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点。另外类似已经有的关于党员教育的APP应用、党员教育网站和党员教育的平台,都偏向于党员自主学习辅助阅读工具,没能够达到党员教育模式创新,更没有针对发展大学生党员的特殊情况的党员教育系统。

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了解党员教育模式的问题基础上,本文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模式的实施关键,为形成紧跟时代的新型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为全国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二、问题描述及样本描述

(一)研究思路

由于“互联网+”党员教育还在探索阶段,相关数据调研较少,故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对“互联网+”应用情况和特点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进行访谈,继而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研究问题在于:(1)“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接受程度;(2)相关身份特征:性别、政治面貌、有无党务经历等;(3)“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解决不同问题的重要程度:党员审批、党务通知、党课学习、党员交流、学习考核、党务管理、网上投票、共享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分析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能够实施的关键点,继而针对性地慢慢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推动该模式的实施和推广。

(二)样本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共派发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34份,剔除填答不完整以及无效问卷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98.62%。其中男性占比为39.70%,女性占比60.30%。其中有党务工作经历的占比21.30%,无类似经历的占比78.70%。正式党员比例8.8%,预备党员14.4%,入党积极分子24%,团员48.8%,群众4%,其他0%。

(三)指标讨论

本文借鉴通用的指标设计,分别将调研对象对于“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可接受程度和实施的必要性作为因变量加以讨论。同时考虑到调研对象受自身政治面貌、有无党务经历、性别等影响,模型具体变量及赋值如下:

1.控制变量,性别:男=1,女=2;有无党务经历:有=1,无=2;政治面貌:中共正式党员=1,预备党员=2,入党积极分子=3,普通团员=4,群众=5,其他=6。

2.解释变量,认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可接受程度:完全不认同=1,不认同=2,中立=3,认同=4,完全认同=5。

3.自变量,“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解决不同问题的重要程度:党员审批、党务通知、党课学习、党员交流、学习考核、党务管理、网上投票、共享学习:非常不重要=1.不重要=2,一般=3,重要=4,非常重要=5。

(四)描述性分析

受调查者对于现阶段党员发展教育满意程度的均值是2.9,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而在对“互联网+”党员教育模式接受程度上,无党务工作经历者的认可程度均值是3.66,有党务工作经历者的认可程度均值是3.81。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调查者接受该模式,并且有党务工作经历者认可程度更高。

对于其实施的必要性程度上,有党务工作经历者的均值为4.04,无党务工作经理的均值为3.74,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其有实施的必要性,并且有党务工作经历的认可度更高。

三、实证研究

(一)卡方分析

我们对性别与“互联网+”党员教育的实施必要性程度进行了卡方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显著关系(sig=0.169);有无党务工作经历(sig=0.655)、政治面貌(sig=0.320)与“互联网+”党员发展教育的必要性也没有显著关系。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是普遍認可的。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用控制变量与“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进行卡方分析,没有显著关系,可以看出该模式是被普遍接受,不受控制变量影响的。

(二)相关性分析

我们将自变量:网上投票、党务通知、党员审批、党课学习、党员交流、党务管理、学习考核、共享学习的重要程度和该模式实施的必要性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其sig都为0,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根据其相关系数大小进行相关性强度排序为:共享学习、学习考核、党员交流、党务通知、党务管理、党课学习、网上投票。可以看出共享学习、学习考核、党员交流对于“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实施比较关键。

而对于自变量与该模式的接受程度相关分析,党务通知、共享学习、党员交流这三方面相关性较强,因此该模式的实施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比较能被接受。

(三)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互联网+”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模式能被广泛接受并且具有实施的必要性,在實施过程中,能够提供共享学习、学习考核、党员交流、党务通知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是成功实施的关键。

四、相关建议

(一)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构建电子信息交流模块

信息共享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高校党员教育在信息化环境里面临的两个考验就是:如何有效的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如何高效的处理好大学生党员反馈回来的信息。而建立电子信息交流平台是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被形象的比喻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窗口”,一方面,它是沟通上下级的纽带。高校党支部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和基层学生党员的零距离交流,降低在传达信息过程中的干扰和杂音,提高传达指示、精神的准确度。基层党员在接受指示和学习精神的过程中,甚至是生活中遇见困惑和不解,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交流平台反馈给相关人员,及时的解决好自身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党员发展教育中,大学生党员通过电子信息交流平台的共享学习,能够打破原有的学习方式,做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交流,接受方便高效的党员教育。另外由于共享学习的实施难度比较低,建立相关论坛、党员学习应用也能够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全面实施打开突破口。

(二)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上建立党的电子档案

在传统的高校基层党建管理体系中,学生党员在接受教育时始终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接受有关党的新思想、新指示。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自主性不断加强,这种传统的被动性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发展。因而,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上建立党的信息电子档案,是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从被动性到主动性的转变的强力之举。高校基层党建管理人员可以将党的基础信息、最新理论成果等汇入电子资料库,一方面强化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方便基层党员浏览和学习。它可以降低党校的教学活动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大学生党员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生理论知识。党的信息档案的构建,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论学习途径的极为有效的举措,也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的电子档案库

高校发展党员工作,需要严格执行考核程序,确保党员的质量。基于信息化环境里党员发展工作的监管难度大,构建党员电子档案库,可以有效缓解监管局面,提高监管效率。所以,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建立大学生党员电子档案库,实现了大学生党员的基本信息的电子化,它可以记录一位党员从提交入党申请书以来的一切与党有关的信息,党员也可以随时查询和阅读,了解自己与党有关的成长轨迹。同时,在大学生党员电子档案库中,管理人员还可以公示优秀个人及优秀党员的事迹,激励大学生党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内部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四)在“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构建动态监督系统

“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的构建首先要解决的是监督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有效监督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必须解决对大学生党员的网络化管理。正如之前以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为突破口的“土楼e支部”,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双向互管,而其线上方式采用“党员服务中心”、“党费缴纳中心”等方式实现了有限监督。所以,“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也可以构建一套自己的动态监督系统,对每个大学生党员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比如在动态监督板块可以设置线上学习时长和学习成绩来评价其是否按时认真学习党的相关知识,设置社会实践记录,是否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及学校上层党组织对其的评价,还可以设立党员互评、非党员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以及举报/表扬板块等,通过这一系列监督手段,最终综合起来审核大学生党员是否符合党员的标准以便对偏离轨道的学生能及时进行教育。

(五)“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需要与党务系统相结合

为提高党务管理的高效性,应该将党务系统与党员教育平台相结合,平台上实现材料审批、党员实名信息登记保存、修改等,增加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大大减少繁琐的党务工作,给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带来方便高效的体验。

(六)“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需提供学习考核功能

在互联网上进行党课学习需进行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党课视频学习中弹出问题需要及时回答)以保证学习的进行。另外可以提供党员学习资料和定期学习考核,以保证学习进度和学习的有效性,并且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为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提供高效方便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瑾.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2]崔红红,张罡.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创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刘岩.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4]周其艳.互联网+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5]宋广益.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

[6]李绍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及创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4.

1.生活周刊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生活周刊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生活周刊",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生活周刊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生活周刊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