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的广东名家代表作 展南方“美术高原”独特个性

网络 / 2019年12月08日 04:54

品牌

关山月《长河颂》

赖少其《孤云与归鸟》

方人定《四牛图》

黄新波《怒向刀丛觅小诗》

黎雄才《长征第一山》

广东画院60年

自12月6日到22日,“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暨院史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这是今年继“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之后,广东美术馆迎来的又一次盛大展览。

走进一楼展厅,就可以看到方人定先生的《四牛图》,胡一川先生的《挖地道》,关山月先生的《长河颂》、黎雄才先生的《长征第一山》……细数下去,广东画院60年来的大家、名家们,几乎全都有代表作亮相。

而展览不止呈现了广东画院200多位画家及多位理论家的400多件优秀作品,还从“院史研究”切入,呈现了1500多件手稿、文献照片等学术成果,充分展示广东画院的学术特色和整体面貌。此前,广东画院院长李劲堃就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精湛、史料翔实,堪称一部广东画院的“成长史”。胡一川先生的孙女珊珊也谈到,这次大展,胡一川先生的20件作品,30多张照片,乃至于连安坐故居十几年的雕像都出动了。画家黄国武则不无幽默地表示:“为了更好地向您呈现这场展示,一群人前赴后继硬生生地准备了六十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四大画院中 首个综合性画院

广东画院筹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也是第一个包括国画、版画、油画等画种在内的综合性画院,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画家。而梳理其过程,可以看到,正是这批画家们此前积极团结的联动,促成了广东画院的成立。

1950年,受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文联前身)的委托,胡根天、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蔡迪支、苏卧农、容大块、赵崇正、阮曼鸿、李云等活跃于广东画坛的19位画家,合作国画四条屏《喜得解放又丰年》,记录广州群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画中人物近30位。这是广州国画家的一次大集结,其合作人数之多史无前例。之后,当中的大部分画家成为广州“国画座谈会”的主要成员。

1953年,广州每月举办一次“国画座谈会”。1956年,广州“国画座谈会”首先提出了在广州成立国画院的建议。

1959年3月,在当时的省委宣传部吴南生部长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委原则上同意成立广州国画院,由广州市市长朱光任主任委员,与潘燕修、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胡根天、卢振寰、蔡迪支、黎雄才组成筹委会,着手筹备工作。筹备方案提出:国画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创作和造就高端美术人才;国画院成员以在省、市文史馆的 10多位国画家为基础,同时吸收各县和社会上较有成就的画家。

1962年11月,经广东省委批准,广州国画院改名为“广东画院”。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着名评论家陈履生看来:“广东画院立于南方与北方相对应,加上中间的长江下游的上海,又形成了新中国传统中国画推陈出新的新格局,这如同历史上的京派、海派、岭南派的三足鼎立一样。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域,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就显现出了地缘上的优势。广东率先成立中国画院,应该说是一种呼应和响应,也是率风气之先的一种积极态度。”

20世纪80年代,广东画院的画家也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独立的视角去面对社会、文化和自身的创作问题,为加强画院的学术指导与创作队伍的营建,广东画院实施了聘请艺术顾问和院外画家制度。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新的营建和发展,广东成立了“广东靑年画院”和设立签约画家制度。将学术力量辐射到院外的中青年画家,从中发掘优秀专业人才,为画院后续发展储备力量。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广东画院在全国历届大型展览中屡创佳绩,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画院之一。

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南方高原”

本次展览的目的,正如广东画院院长李劲堃所强调的:一是对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美术家致敬。二是对中青年画家在传统继承、文化积累、艺术风格、创作技法进行研究与发掘。三是通过全面梳理和总结探讨中国画院体制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积极作用。

陈履生也表示,基于岭南画派基础上的广东画院,在首任院长黄新波的领导下,经历了到如今李劲堃的六任院长,其60年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出人才,出作品,有地位,有影响,成为新中国画院体系的南方样板,也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南方高原,创作出很多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代表作。“广东画家与其他地区的画家相比所表现出人不同、画也两样的特色,是南方水土所养育的个性与特色,他们特别的处事态度和艺术立场表现在美术作品中都和其他地方有显着不同。”

的确,透过本次展览的几百件作品和大量手稿,可以看到广东画院的画家,对艺术语言、形式的积极探讨,往往走在了时代前列……“当别人不敢画灰调子、别人不能用逆光时,他们不仅敢,而且用得巧妙而适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林墉的审美上的突破,通过域外写生带来了新的审美时尚,也让人们看到了在主题创作的高潮之后,审美回归反映到这一地区的不同寻常。”陈履生如是说。

大家名作鉴赏

为了更好地领略大展风采,本报也特别邀请了艺术理论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对大家名作进行点评。

关山月《长河颂》

胡斌:大家都知道,1956年关山月先生和傅抱石先生合作过《江山如此多娇》,《长河颂》这件作品明显有相关性,同样着力于表现祖国河山新貌,是展现新中国气象的鸿篇巨制。关老和黎老对于水的研究都是比较深入的,有很多写生经验,这件作品也把水的波纹、气势表达得很真切。整张作品氛围营造得非常强烈,气势磅礴。该作品曾获得1981年广东省美展二等奖。

赖少其《孤云与归鸟》

这件作品,林墉曾赞叹道:“这是一幅有重量,有厚度,有手法,有意蕴的佳作。自我第一眼看到,就无法摆脱其魅力对我的包围!我从这幅画窥见赖少其风格的另一端倪。”这幅国画浓墨重彩,赖老任意挥洒彩笔,淋漓酣畅,画面绚烂又趋于宁静,墨韵淡然给人欣然之感。画上题的是唐代马戴的《落日怅望》,既展现了画家的心态,又呈现了“落日怅望”的意境。诗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是赖少其“丙寅变法”的代表佳作。

方人定《四牛图》

方人定早年画了不少人物画,比较受日本画风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到了1949年以后,他的作品个人气息越来越强烈,日本画的影响日渐消退,或者说化入他的个人风格中。同时,牛也是他后来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件作品的构图跟传统中国画的牛是不同的,古画中的牛常常会画得很完整,但这幅《四牛图》画的是俯看的景象一角,在视角上也受到摄影这样的新媒介影响。作品气氛渲染得很足,水汽、光影效果都很好,牛也画得很传神,讲究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黄新波《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先生是黄新波版画上的引路人,所以黄新波画过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这张是他在1972年至1975年间创作的《鲁迅诗意》组画之四。黄新波的作品中善于用具有强烈韵律感的排线,来表现一种浪漫空灵又孤独的诗意。

黎雄才《长征第一山》

黎雄才先生非常善于画松树,他笔下的松树既郁郁葱葱又枝干遒劲,个性很鲜明,从这件作品中就可以略见一斑。黎老画过不少革命圣地山水,这件作品名为《长征第一山》,也属于这类题材。同时该作品是为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所作,面向外宾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光影、色彩上,显得更加绚烂斑驳。

1.生活周刊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生活周刊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生活周刊",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生活周刊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生活周刊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