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于3月16日获批启动临床试验。首批接种疫苗的108名志愿者正陆续结束14天医学观察,在进行抽血和肺部CT检查后回到家中。
专家认为,疫苗安全性有待2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不过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极低。专家认为,我国新冠疫苗最快可能在6月底前大规模人群中应急使用。
有志愿者出现轻微反应
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信息,参与新冠疫苗1期临床试验的108名志愿者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接种疫苗后,志愿者需进行14天隔离,每日汇报身体数据,此后还有半年随访。
编号为“011”、低剂量组志愿者陈凯于4月2日隔离期满,在接受体检后已回到家中。他告诉记者,体检包括抽血和肺部CT检查。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抽血结果暂未告知。
“抽血结果就不会告诉我们了,毕竟试验要6个月才结束,后续还要进行半年随访,抽血化验,积累数据。至于结果,现在肯定不会告我们。”陈凯说。
陈凯在注射疫苗。受访者供图
陈凯于3月19日接种疫苗,后入住集中隔离酒店,进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至4月2日期满。他在接种疫苗后第一天出现过发热头晕等轻微反应,之后没有再出现过其他症状,身体一切正常。
编号“038”、中剂量组志愿者任超今天(4月3日)隔离期满,将于今天下午接受体检,进行抽血和肺部CT检查。他告诉记者,一同体检的还有其他20多名隔离期满的志愿者。任超在3月20日接种疫苗,接种后一切正常,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疫苗安全性究竟如何?
疫苗科普作家陶黎纳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志愿者参加的是1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安全性。他认为,肺部CT检查不是必须的,因为此次试验的腺病毒载体技术疫苗并不含活的新冠病毒,不可能引起新冠病毒感染,但作为一种例行体检,可以接受。
从I期临床试验结果看,疫苗安全性如何?陶黎纳认为,由于1期临床试验不设置对照组,这意味着志愿者接种疫苗后除了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外,其他诸如发热、头晕、腹泻等,都无法与疫苗建立因果关系。
“基于我们对疫苗成分的理解,我们对疫苗的安全性非常有把握。”陶黎纳解释说,从原理看,除了DNA疫苗和活疫苗,其他疫苗安全性都是有把握的。灭活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和发热等比例可能偏高,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性微乎其微,“安全性观察,已经成为一种毫无悬念的规定动作”。
陶黎纳认为,疫苗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设置安慰剂组的2期临床试验才能回答的这个问题。发热和局部反应等几乎是肯定会有的,但意想不到的、严重的健康损害不会发生。
离疫苗研发成功还有多远?
目前,我国有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在同步开展,分别是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目前仅有陈薇院士领衔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进入临床试验。
陶黎纳告诉记者,常态下,一种疫苗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上市,至少需要5至10年时间。疫苗经过动物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后,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人体临床试验分为3期,至少需要3年时间。
其中,1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安全性,2期临床试验和3期临床试验观察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2期临床试验需要几百名受试者,3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则多达几千人。
陶黎纳认为,疫情在全球快速进展,急需疫苗解围,在这种危急形势下,疫苗研发速度还可以加快。我国新冠疫苗最快可能在6月底前大规模人群使用,但这不算常规意义的上市。
他建议,尽快开展数百人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疫苗抗体水平,预计需要一个半月。他认为,完成2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已经具备了相当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尝试量产,最快6月底前可以准备出上百万支疫苗用于医务人员、警务人员、边检人员的应急接种。
新京报记者 许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