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丨幸存后我们还会生长出更多勇气和力量

网络 / 2020年08月20日 04:51

品牌

文:京师心理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原文标题:我们不仅会幸存,还会生长出更多勇气和力量 | 创伤后成长

金缮,一种运用天然材料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起源于中国,后为日本所改良发扬。这一技艺将碎片重新粘合,再以研磨至极细的金粉装饰其缝隙。在金缮技艺中,裂痕不会被隐藏,相反,当重新被组合在一起时,蕴含那些破碎历史的器物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美丽。

在充满威胁与妥协,也让我们比往常更容易感到自身脆弱的2020,许多人会疑惑,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拥有从前那般的生活?如果把我们的内心也比喻成某种器物,当我们内心的碎片被重新归为一体时,是否又可如金缮那般,重获最初的尊严与体面?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不仅能从这些创伤中恢复,还会生发出惊人的心理韧性与成长。

01

创伤后成长

2004年,临床心理学家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指出心理学对应激方式理应有一个更加广泛的定义。他将心理韧性(resilience)定义为当人们在经历严重威胁生命或创伤性的生活事件时,不仅不表现出心理问题,反而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健康的身心状况的现象。

在回顾了大量相关研究后,博南诺发现,心理韧性实际上十分常见在美国,就有约61%的男性和约51%的女性报告在他们的人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创伤实际发生的概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许多经历过创伤的人(这些创伤包括但不限于被诊断出慢性病或绝症、失去至亲、经历性侵)不仅展现出了惊人的心理韧性,还在创伤中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大多数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并未表现出PTSD,甚而,出乎意料的是,有很多人报告自己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成长。心理学家将这样的现象命名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即在经历了极具挑战性的生活事件后展现出的积极心理变化。

创伤后成长具体可以表现在7个方面:

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加深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与重要他人的联结更加紧密

怜悯与同情心增加,更加利他

认识到生活中新的可能性与目标

更加理解自身优势并加以利用

精神上的成长

创造力提升

02

如何获得创伤后成长:有意的反刍

毫无疑问,创伤在极大程度上动摇了我们的世界观,并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曾被我们视若珍宝的梦想与目标。对此,有心理学家使用了“信念地震”的隐喻:关于这个世界的善恶与可控感等等,我们总是持有某些特定的信念,而创伤性事件往往会使这些信念支离破碎;在信念地震后的残垣断壁中,我们又试着重新构建自我和心中的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选择呢?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说:“当我们对事情的走向再也无能无力时,随之而来的挑战是改变自己。”那最为底层的自我结构被撼动之时,也正是绝处逢生、转逆为顺的最佳时机。

而这一转变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我们有多充分地探索了自己关于这个事件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肯定的是,通向创伤后成长的道路与我们对不适的情感或想法的回避倾向背道而驰。然而,只有当我们卸下天生的防御、将自己置身于这些不适中,并将之视为成长的养料,我们才能开始去理解和接纳那不可避免的人生矛盾,从而建立起有关生活更加细微的理解与洞见。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时时刻刻想起曾经发生过的事、一遍遍倒带当时的想法和感受是很正常的,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反刍(rumination)。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刍也意味着我们在努力尝试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在积极地剥离旧的信念系统,而重新建立新的自我认同与意义结构。具体而言,刚开始时,反刍往往是自动的、侵入性的;而在一段时间后,这些想法会变得更加有序与可控。毫无疑问,这一转变过程是极其痛苦的,然而,如果我们同时拥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其它宣泄情感的出口,反刍将对成长十分有益它会帮助我们发现积蓄在我们心中的强大力量与悲悯。

类似地,诸如悲伤、哀痛、愤怒、焦虑的情绪也是对创伤事件的常见反应。如果我们以“自我调节”之名极力压制这些情绪,即体验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回避那些让我们害怕的想法、感受与回忆这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这样会强化“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安全”的信念,也阻碍了自己去追寻人生中的其它重要目标。

在一个以大学生为参与者的实验中,研究者请他们报告自己所经历过的创伤事件,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至亲的突然去世、车祸、目睹家暴以及自然灾害。研究者发现,更大的痛苦可以带来更大的创伤后成长与生活的意义感,但这仅仅是对于那些不回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人而言。

03

从创伤中生长出创造力

逆境与创造力的关联拥有着漫长的历史,近年来,科学家则对这一联系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多的理解。临床心理学家玛丽·弗加得(Marie Forgeard)让人们报告他们生活中最具有压力的事件,结果发现,要出现创伤后成长,人们的认知加工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侵入性的反刍会降低诸多领域的成长,而有意识的反刍则有助于多个领域的创伤后成长,其中,人际关系的积极变化和对生活中新机遇的更好感知可以帮助提升创造力;比·佐斯那托(Tobi Zausner)则对饱受身体疾病折磨的名人进行了分析,她发现,这些疾病通过破除旧习惯、激发失衡、从而迫使艺术家想出其它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创造力,也推动他们实现艺术上的新可能。

这些故事与研究也暗示着艺术疗法及表达性写作对创伤后的心灵重建所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就一个激发强烈情绪的话题进行15-20分钟的写作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并更好地构建这段经历对自我的意义。

艺术疗法:我发现,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我还可以用色彩和形状说出来。

时运艰难,未来将会如何也尚不明了。然而,有关创伤后成长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宽慰与希望:我们不仅仅会幸存,我们还会生长出更多勇气、力量与创造力,乃至对生命意义的更深理解。

只有在你试图理解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有多不理解自己:因为这时很可能外界产生了巨变,你也瞬间拥有了不同于往常的思维。但是,只要你愿意理解你自己,学堂君相信你会发现惊喜,因为学堂君总是在这时更觉得自己是一个包容而坚韧的人类啊~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1.生活周刊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生活周刊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生活周刊",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生活周刊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生活周刊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