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对50多岁的夫妻,因吃了花生米双双中毒入院。
据理解,这对夫妻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后,晚上9点左右,两人陆续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于是拨打120求救。
丈夫被送至ICU治疗,出现了血压不稳定,肝肾功能衰退的情况。
而妻子因病情更重,在转院途中呼吸心跳停止,即使到院后进行了抢救,也挽回不了生命。
丈夫回忆道:晚饭时吃了面条和花生米。
有关部门提取了丈夫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证实是黄曲酶素中毒,毒素来源于发酶的花生米。
其实,这事件只是黄曲酶素中毒的冰山一角。
黄曲酶素我们都听得多,但它的毒性竟然大到可以致命?
为什么家医君要特别提起黄曲酶素呢?
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太容易接触到它了!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黄曲酶素究竟有多毒?
自1962年分离出黄曲酶素以来,大量科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黄曲酶素有剧毒,毒性强于眼镜蛇毒液,是氰化钾的10倍,剧毒农药1605的28-33倍,砒霜的68倍。
一小粒发酶玉米,就足以让两只小鸭子中毒死亡。
1974年,有一个印度西部的村庄,人们以玉米为主食。
村民食用了大量酶变的玉米后,397人中毒,106人死亡。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将黄曲酶素列为1类致癌物:摄入1毫克可能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升就能致命!
可怕的是,你平时接触到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身影。
黄曲酶素最喜欢藏匿在你身边
除了上述提到的花生、玉米外,黄曲酶素往往会躲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大多数家庭的砧板
假如没洗净或擦干砧板,上面的残渣和水分会把微生物喂得饱饱的。
而砧板的裂缝,就是微生物的天然“别墅”。
因此,对砧板进行彻底的清洗、擦干,并放在通风处是很重要的。
如果发现砧板上有酶斑,两个字:换掉。
烂掉的水果
不管是什么水果,腐烂之后一定不能吃。
存放时间过长、存放方法错误或环境潮湿,水果就容易被酶菌盯上。
大多数腐烂水果带有的酶菌,就是黄曲酶。
有人问:把烂的部分切掉就行啦,不能浪费。
这肯定不行啊!
黄曲酶素可以通过水果汁液,向未腐烂的部分渗透和扩散,牢牢占据着整个水果。
所以,别纠结了,扔掉吧!
变黄的大米
由于储存不当,酶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便会导致大米变黄。
但有些大米本身就是带有黄色的,容易混淆视角。
家医君教大家区分发酶黄变米的方法。
颜色:黯淡无光,米腹或有白色。
质地:发脆,易断。
气味:有酶味。
品尝:蒸煮后黏度小,口味淡,口感粗糙。
久泡的木耳
木耳蒸鸡多香啊,先把干木耳拿出来泡一泡~
泡了一晚后,第二天吃下去:哎呀中毒了!
其实木耳本身是没有毒素的,坏就坏在很多人会泡很长时间。
室内温度20℃~30℃,泡1-2小时就可以了。
超过4小时,木耳会慢慢发生酶坏变质的情况。
食用后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中毒严重的甚至会脏器衰竭。
发苦的坚果
如果吃到变苦的坚果,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忍苦强吃”,或者挑几个好的把苦味压下去。
这样做等于是服毒自杀!
有苦味,就表示已经酶变,当你吃到苦坚果后,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
另外,也别想着洗洗接着吃,因为黄曲酶素可能已经入侵到坚果里,是洗不掉的。
这么一看,黄曲酶素还真的就在身边,细思极恐!
很多人的传统思想会认为,只要用热水烫洗,高温消毒就能把酶菌去掉了,还担心啥?
家医君只能说一句:太天真了!
连消毒都杀不死,能拿它咋办?
不要小看黄曲酶素,它由内而外都透露着“坚强”二字。
一般的消毒措施,是无法杀死黄曲酶素的。
只有高温,并且至少280℃以上,才能置之于死地。
水的沸点是100℃,且黄曲酶素是非水溶性的,就别想着通过普通水洗加热消灭了。
另外,黄曲酶素也不惧怕紫外线,暴晒和消毒碗柜都是“菜鸡”。
可是,一般的家庭里哪有280℃这个条件?
因此,远离黄曲酶素要做到:及时清理厨房用具,食物吃多少买多少,吃坚果尽量不用嘴咬开壳。
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吃发酶的东西,要及时扔得远远的。
今日话题
家里的食物、家具用品发酶后,你怎么处理?